10年来,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是,人口总量增速放缓。 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上一个10年的平均增长率下降0.04个百分点。这表明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昨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看,今后的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 过去10年,我国先后实施了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的计划生育政策。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大幅增加,分别超过1800万人和1700万人,比政策实施前分别多出200多万人和100多万人。 到2018年,随着二孩效应逐步减弱,出生人口持续下滑,2019年出生人口降至1465万人,2020年进一步下滑至1200万人。 宁吉喆还透露,初步汇总的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 “从2020年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增加了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对住院分娩的担忧,进一步降低了居民生育的意愿。我们应当认识到,低生育水平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结果,生育水平的高低既受政策因素的影响,也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后者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他说。 总和生育率就是每个妇女一生平均生育子女的数量。通常情况下,总和生育率达到2.1,才能完成世代更替,保证整体人口水平相对稳定。这一数值低于1.5则意味着跌破警戒线。 中国社科院财经院研究室副主任冯煦明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生育主力是90后和00后,其人数比70后80后明显更少,这意味着如果不出台有力的生育支持政策的话,未来10年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出生人口数下降压力。” 低生育率可以扭转吗? 宁吉喆指出,随着各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人口生育观念转变等方面的影响,低生育已经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普遍面临的问题,也将成为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该如何应对?多位专家都建议,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降低孩子的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调查,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只要做好相应的支持措施,实际存在的生育潜力就能发挥出来。 宁吉喆提到,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双双上升,少儿人口比重上升既反映了调整生育政策的积极成效,又凸显了“一老一小”问题的重要性,需要优化生育政策,完善养育等人口服务体系。 |